现在有许多设计师很努力在摆脱所谓「风格」这件事情。这里表示的风格,并非意指摆脱擅长的概念手法,而是普遍传统在认定空间时的分类,如北欧、现代、美式等方便用户查看的风格定义。以前大家多会在这类的风格呈现上追求极致相符,现在有越来越多设计,不完全能纯粹用这些东西来涵盖,设计师纷纷注入不同的文化层次,混血新的规划观点。让这些思维相互冲撞,融合出新颖且亮眼的创作火花。
更乐见的是,不只风格有所突破,也越来越多人把哲学性的精神思想给带进设计,让空间跳脱讨论结构、量体和线条的议题,反而着重在生活理念的陈述和转译,以及意境的创造。像以接受瞬霎的短暂美好和不完美的核心价值为诉求的「侘寂」美学,即不同於以往建筑空间强调对称对齐,展现材质精致亮丽的堆叠思维。重视低调朴质感受的侘寂氛围,显现出一种安静铭心的美丽境界,器物因时光留下的斑驳和缺角痕迹,墙面上不平整的手感,建筑的结构肌理,在在组成返璞归真的纯粹感动。
而当我们接受外在环境的不完美时,这般的思想能量也会进而影响到自身,让我们接受起那个不十全十美的自己,放下过于汲汲营营的心态。人们心灵彷佛获得偌大的喘息空间,我们能以较为轻松的视角,观看并接受生命一切的不完美与无常,觅得更大的宁静力量。
一间实际有人住在里面的房子,重要的并非是请了多厉害的设计师,内装多炫,花了多少预算等跟人品头论足的东西;真正的本质,还是关乎于自己和家人喜欢的生活模式。因此在空间营造上,大家渐渐针对个人感受来进行探讨和思考,也能接受不用管他人说,一定要有什麽样的地方才行,只要你生活不会这样子做,其实就不太需要。
同样地,这也会让设计师更勇于创作,从大面积的形体塑造到捕捉时光的细小碎片,每个区块的故事轮廓更为清晰而立体。或许乍看并不代表什么,但那样的气氛和底蕴,却是特别迷人而让人再三眷恋!